第二天殿试开始。>
三百学子被女官带入勤政殿。>
“拜见陛下。”>
“免礼。”>
“谢陛下。”>
楚歌点头示意,陶谦出列道:“众学子入座。”>
待众人坐下后,楚歌道:“今日殿试,只考策论,用时半天,诸生可从以下题目随意抽取作答。”>
女官把考卷下发。>
众人连忙看起试题。>
一:夫治世安邦,要在得人。今天下扰攘,鱼龙杂处,务为彼此,何以激浊扬清、砥砺士风?>
二:夫励精图治,要在生息。今水旱频仍,滋扰已甚,何以安民固本、与民休养?>
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夫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今戎事方殷,创痛无已,何以厉兵秣马、平靖海内?>
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夫生人之本,食货而已。今漕、盐、屯、马,何以畅通海内、用足不困?>
“陛下这是从取士、民事、军事、财政各方面让我等选择作答啊。”>
众人凝神思索,片刻后,纷纷执笔作答。>
楚歌端坐上首,看着下方人员。>
荀彧、郭嘉、戏志才、钟繇、鲁肃、马良、阎圃、陈登、陈宫、郭图、许攸、审配、李严……>
这种天下英才尽入我手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
等最后一炷香燃尽,陶谦再次出列道:“众学子起身入偏殿就食,等待放榜结果。”>
“是。”>
众人离开,女官收集试卷呈递而上。>
楚歌随意抽取几张,道:“大家都看看,把好的挑出来给朕过目。”>
“是,陛下。”>
应答过后,六部尚书和侍郎齐上阵,大家捡过试卷看起来。>
没过一会,就见蔡邕拍打案几大叫道:“此文浑然天成,锦绣文章也。”>
楚歌抬头看去,笑道:“何等锦绣文章,碧落侍郎,让朕也瞧瞧。”>
“陛下。”>
蔡邕恭敬地递上试卷。>
楚歌撕开糊名纸,笑道:“顾元叹,巧了,听闻蔡侍郎有佳徒名顾雍,莫非就是此人?”>
闻言,众人纷纷朝蔡邕看过去。>
这一看,顿时让蔡邕恼羞成怒:“陛下,臣观卷之时可并不知道乃是元叹之作,陛下给臣做主啊。”>
楚歌哈哈笑道:“诸位莫要和蔡侍郎开玩笑了,江东顾雍,少有才名,朕亦有耳闻,且让朕观其作答。”>
一路看完,楚歌不禁感叹,不愧是做到东吴丞相的名人,回答严谨务实,行之有效。>
“留中再看。”>
楚歌把顾雍的试卷放在自己右手边,表示重视。>
蔡邕见状,为之欣喜,随后又抽出一份试卷看起来。>
“此迹娟秀,颇有熟悉之感。”>
看着看着,蔡邕觉得奇怪,却也没有多想,又向楚歌推荐道:“陛下,此文从细处入手,如潺潺溪流,对政事加以梳理,亦颇有见地。”>
楚歌接过,再次撕开糊名纸。>
“蔡琰。”>
真是有趣,蔡邕这什么手,抽的不是徒弟就是女儿。>
看完蔡琰的文章,楚歌没说什么,也是放在了右手边。>
突然,贾诩递上一张试卷道:“陛下,此篇军略,奇思妙想,有鬼神之谋,必为世之奇才所做,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