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谢陛下圣恩。”>
其他诸臣也道,“陛下英明。”>
“都退下吧。”>
众人这才离开。>
……>
这个时候,暮春三月将至,春风和暖,燕子在红色宫墙边、柳树丛中飞舞,宫中虽然挂着素缟。>
一行文臣武将从夹道中走过,其中武将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种师中难得这么轻松,虽未报仇,但是听了嬴政一席话,他有了底气和自信。>
只有拥兵之将才会这么自信。>
“我感觉有陛下在,不出一年,金人就要被赶出中原。”>
种家将领自然也跟着附和。>
姚平仲很不服气,眼看着赵构登基,但是新皇帝陛下明显更器重种家军。若不是汴梁城中突然民变、士变、兵变。他才不跟着赵构呢。>
但是文臣可不这么想,他们知道大宋内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外部的危机看似好解决,但是内部可就麻烦咯。>
陈东也在想,他这个御史中丞能做几日?>
陈过庭,他仍旧面无表情,一路上他回味着皇帝的话,只是让他们自信些。陛下笃定,一旦金人知道我大宋内部齐心协力抗金,就一定会退兵。>
不知道李纲是怎么想的,居然跟着附和。>
兵马未到,粮草不足,南方诸臣尚且不知道宫中政变。>
还有……>
积极抗金,文官集团必然会和新皇帝拼命。>
陛下太年轻了。>
于是走到一半,陈过庭顿时止不住的摇头。>
抗金是小事情,大宋内部才有大问题,这件事短时间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于是种师中等人远走,他却独独留在原地。他是中书,他要陪在皇帝身边处理奏章。等李纲二人出来,到时候他再进去提醒皇帝。>
陈过庭正在廊道里徘徊,路上却遇到一个太监,此人正是丁元庆。掌管皇城司之人。>
这人见到陈过庭,便停了下来。>
“见过陈中书。”>
“丁公事安。”>
陈过庭说罢,就要走人。>
“陈中书,我有事求见陛下,只是如今陛下身边都是宰相安排的兵卫,我无法接近陛下,还请陈中书引荐。”>
消息传的这么快吗?居然连新皇帝让他人自称陛下这种细节都知道。>
陈过庭便停了下来。>
……>
垂拱殿内——>
春风和暖,只是相对冬日而言,吹过来照旧是凉风习习。>
嬴政、李纲、郑望之三人团坐在一起。>
“朕今日召见了中书侍郎,问了许多问题,对我宋如今的弊病也有所了解。朕想听听二位对大宋内部官制的看法。”>
李纲应道:“冗官冗兵冗费。”>
郑望之跟道,“同时又积贫积弱。军队看似数量庞大,实际上实力弱小;看似大宋商业繁华,实际上百姓贫困,无米充饥。”>
李纲主动道,“吏治 ,是根源。高额的俸禄到手,随后就去强行收购兼并土地,土地愈广,财产越发丰厚。士大夫之族实力越是强大。是故臣以为,改革内政,是必然之举。”>
“知道朕为什么独设军机营吗?”>
“陛下想要阻断议和臣子再来进言,以继续抗金大业。”>
“这是对外的说辞罢了。朕要用军机营对抗朝中士大夫,所以抗金之战,不是祸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