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搬迁骤然成为京城最引人瞩目的生活现象。>
几乎京城的每一处,都能看见有人离开了狭隘的旧居所,迁入了新建成的单元楼。>
为此,闹市里的家具商店,随之越发生意兴隆,拥挤不堪了。>
还有那些蹬三轮车的个体“板儿爷”们,简直都快忙和不过来了。>
他们也开始变得和打家具的木匠、颠大勺的厨师一样吃香,赚钱赚了个不亦乐乎。>
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京城建成新房的数目越来越多,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在国家的督促下,这些房子还不得不在短期内尽快确定归属。>
敢情去年为了响应“伟人”《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的提议。>
最早一批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出资建设的住宅小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到了可以落成使用的时候。>
1976年至1980年这五年间,京城陆续建成房住宅面积,总共也达到了1126.4万平方米。>
但偏偏这些房屋的入住率却始终不尽人意。>
由于各单位内部的房屋分配标准,严重受到各种各样人事关系的干扰。>
对房子你抢我夺,四处扯皮,大部分房子始终无法投入正常使用。>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今年2月份就下了一道严令。>
要求任何机关单位,凡是建好了的房子,限期三个月之内必须住进人,否则空置房屋就由京城市政府没收。>
所以算算时间就知道了,如今两月过去,已经差不多快要到时间窗口了。>
那么拥有这些房屋的单位,还能不急着吗?>
当然要尽快把房子分配下去,总不能真被没收吧?>
于是乎,整个京城,才会难以避免的掀起了一轮集中性的搬迁狂潮。>
各个单位都如同驱赶牛马一样,急茬的把人赶进了房子。>
不过无论如何,哪怕是做“牛马”,能够在此时被“赶”进单元房的人,也绝对是这个年代的幸运儿。>
因为和以往相比,这些新建住宅的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住宅的建筑标准也有很大提高。>
人们再不用像住平房那样,为燃气供暖,为上厕所洗澡的种种不便发愁了。>
像在这个月,剧作家苏书阳告别了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巷子,乔迁新居后。>
就完全是带着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夕照街》的。>
或许也正因为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对新居的条件无比满意。>
在这部影片结尾处,他笔下的夕照街居民,就像他自己一样。>
同样告别了他们维系数十年的过往生活,幸福地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单元房。>
只是,电影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终究也只是愿望。>
现实中城市建设停顿了十年,这年头缺房的人也实在太多了些。>
居住条件恶劣,这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面对的问题。>
哪怕房子盖得再多,跟这段返城高峰期每年以几十万计算的回归人口一比,也就成了杯水车薪了。>
所以这就像食物链一样,注定了不可能所有人都有这种福气。>
不用说,这种情形下,肯定有一些人属于实在是缺房到了不能继续等待的地步。>
那没别的办法,便只能另行变通之法来解决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