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加工厂开工了。
上年放假的时候,许承安就和员工们说好了开工时间,就五月十五号,这会已经过了农忙,日子也容易记。
低温型黑木耳的出耳时间比寻常黑木耳要快不少,不过也得五月下旬,离黑木耳的采收还有十天左右,然而某些准备工作得提前做好,比如全厂搞搞卫生啥的,还得在厂外空地搭建临时晒耳场。
厂子大门重新敞开,大早上许承安就开着摩托车搭施秋晴和施秋玲过来了。
“哎呀,终于开工了呢,我都等不及了!”
幺妹很是雀跃,在家里呆了那么久,她都快闷出鸟来了,还是来厂子干活充实。
许承安笑道:“秋玲,你还真是天生打工圣体啊!”
施秋玲奇怪:“二姐夫,天生打工圣体啥意思?”
许承安想了想:“就是厂子里天生喜欢努力干活挣钱的员工。”
“二姐夫,那就是夸我咯?”
施秋玲很高兴,她把这理解为上进。
不过许承安更想说的是,这个词语包含着打工人自嘲苦逼的另一层意思。
施秋晴则叮嘱道:“开工后你这个小组长可得有小组长的样,管好你手下那帮小兵,别整天在厂房里嘻嘻哈哈的,得盯紧干活!”
“知道啦,大姐!”
……
早上化水平这么低,赵建平自己都介意得很,硬着头皮也得多学点字和数学。
许承安拿了几份表达看了看,表单做得不专业,但是相对赵建平的知识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些表单每隔几天都有记录,标注干木耳的价格,是否供货充足等等。
秋耳刚出炉的那前三个月沧城市场上的货品还很充足,但是年后数量就越来越有限了,有些市场已经卖光了,也拿不到货。
到了三四五月份,市场更是全面断货,消费者想买都买不到。
要知道沧城还是位于林区的城市,周边那些非林区城市更缺,这也是近几年很多农副产品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买不起太多的农副产品,然而改开这么多年,很多人手头越来越有钱了,饮食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农副产品的需求激增,就算技术上容易克服的农副产品都跟不上,更别说段木黑木耳这种需要技术的高端品种。
也正是这样,郭嘉才会研究袋栽黑木耳,不过在袋栽技术出来之前,到处基本都是这么个情况,尤其北方更少。
尽管市场短缺,这会却没外地木耳卖到沧城这种小地方,南方的木耳比北方多点,然而段木产量也是有限的,别人有多余的产能都瞄准哈市那样的大市场,谁会在乎你个小城市啊,沧城的木耳供给就靠本地,黑土屯种木耳之后,这种状况缓解了一些,但还不够内需。
“建平,学会考察调查是好的!”
许承安点了点头,肯定了赵建平的努力,虽说他并不需要赵建平的这份表单就能了解黑木耳的供求情况,但对于他的积极性得鼓励。
赵建平略显担忧地提出了建议:“厂长,今年沧城这边的市场,我想最多加上两个乡屯小种植园的干耳就饱和了,剩下的都得卖外地,否则咱的干耳就会变成过剩积压。”
当了副厂长,跟许承安多了,他倒也学会了些专业术语。
许承安呵呵一笑:“这个我知道,不过咱多余的黑木耳不会卖到周边城市。”
赵建平下意识地问道:“那卖到哪里?”
许承安道:“省会!”
赵建平浑身一震:“省会?”
上年许承安就去考察过省会市场,不过赵建平认为挺难操作的。
赵建平试探性地问道:“省会离沧城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