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走。”>
面对周围的哀求,大同士卒只能低头不吭声地加快脚步。>
一路北上江岸,有不舍的百姓跟随千里相送,有人拖家带口地准备跟随离开,也有人恳求、感激一路磕头相送。>
船队西上,军中指导员见手下们士气低落,连向众人打气道:“大家不要这样,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下次再来,再好好的帮助他们,现在大家抬起头来,跟江岸的乡亲们告声别。”>
闻言,甲板上的士卒纷纷露出喜色,很多活跃份子更是探出脑袋,朝着岸边放声大喊:“乡亲们,我赵铁柱还会回来的。”>
“乡亲们,我李青山也会回来的。”>
“乡亲们等我。”>
“乡亲们等着我们。”>
——>
汤阴县。>
同样是在这一天,汤阴县、安阳县等靠近黄河的几个县城,陷入了骚乱之中。>
看着诸多大宋官员挂印离去,附近几县的民众陷入了茫然中。>
告示上说了,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宋人,而是大同人。>
除了那些官员及其家属,他们这些百姓,就算离开家乡去宋地,也是流民一个。>
岳和喘着粗气,一路冲进汤阴县衙,不顾往日礼节,闯进了县衙大堂。>
他见郭嘉在上首办公,轻舒了口气,然后不等喘息平复,连问道:“大人,告示上说的是真的吗?”>
郭嘉抬头看了岳和一眼,伸手示意道:“你呀,何必如此慌张,先坐下喘口气再说。”>
“大人啊,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思处理公文。”看着郭嘉依然不紧不慢地批示公文,岳和急得就差捶胸顿足了。>
郭嘉笑道:“莫慌,天塌不下来。”>
郭嘉边回答着话,边把写好的公文递给等候在一旁的小吏,等小吏出去后,他才气定神闲地看向岳和。>
岳和无奈道:“大人,告示上说的是真的吗?”>
“自然。”郭嘉点头道,“有皇帝金印在上面,岂能作假?”>
从郭嘉这里确定了消息,岳和彻底茫然了。>
这一早起来,自己就不是宋人了。>
看着郭嘉老神在在地整理笔墨,岳和慌道:“小郭大人这是要回去了?”>
“回去?回哪里去?”郭嘉边朝外走,边笑道,“我戛然一身,无处可去,外面兵荒马乱的,还不如留在这里安定下来。”>
“对对,安定下来。”岳和快步跟上道,“大人说得对极了,外面到处在打仗,哪里有我们汤阴安定啊,大人就安心在这里安家,我让内子给大人介绍个漂亮媳妇,保证能生养的,来年大人就能抱上胖娃娃了,嘿嘿。”>
“还早,还早,不说这个。”郭嘉苦笑摇头,怎么走到哪里都有拉郎配的,实在是苦恼啊。>
岳和以为年轻人脸皮薄,也不再说这事,只是把事情记在心中,准备回去让婆娘去周边问问亲再说。>
两人一路走着,岳和见郭嘉招呼县衙办公的小吏直往外走,不由好奇道:“大人这是要带我们去哪里?”>
郭嘉笑道:“自然是带你们去见见未来上官啊,今后能不能留下混口饭吃,可要看上官赏不赏饭了。”>
“那不能,以大人的本事,大同人如果不留下大人,我们这些人可都不同意,大伙说是不是。”>
边说着,岳和边看向身后跟随的众人。>
一众小吏虽然心有忐忑,可还是连回应道:“就是,若是连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