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百姓,乃至那时候的读书人都不差了。>
他们不愁找不到工作。>
还有志气向上爬的,可以报名做官府的小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虽然如今因为读书人增多,官吏的升迁不能像之前一样容易,可也没有杜绝了上升的通道。>
数学成绩好的,往往被各地的商贾争相聘用,做账房、做掌柜的不少。>
最后,蔡琰总结道:“各项仁政都需要吃食补助,是以很多政策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楚歌点头安慰道:“琰儿已经做得很好了,大臣和百姓都在夸你治政有方呢?”>
“臣妾不敢。”蔡琰做了个万福道,“臣妾只一心想着替陛下守好这个国家罢了。”>
“辛苦你了。”楚歌拍了拍蔡琰的手道,“至于粮食,朕已经在海外找到高产粮种,待再过几年,天下就不缺粮食了。”>
“真的吗,陛下?”蔡琰睁着大大的眼睛,自幼看书加上参与国事两年,她比很多人都明白粮草对于国家,对于百姓的意义。>
楚歌笑着点头道:“朕自然不会骗你。”>
蔡琰也高兴起来:“圣天子在世,故有祥瑞诞生,从此百姓多福矣。”>
两人说笑着踏入议事堂的大门。>
一番君臣对奏后,楚歌又了解了一些其他事。>
虽然这些事贾诩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命人送来简报,可简报写得再详细,也比不过亲自听到众人的诉说。>
大臣们率先说起各地的产业布局。>
说起来好笑,古代治政,往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因为楚歌这个皇帝关心商事,把商人的地位大幅拔高,加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大臣们发现,商业发达了,国库确实殷实了很多,国库殷实后,各项政策有钱有底气做得更好了。>
另外,国家有钱了,他们的俸禄也提高了,方方面面都在变好,现在可就没人嘀咕陛下厚爱商贾了。>
因为楚歌早早制定的策略,所以各地产业基本上都因地适宜,经过培训的治政人员也没有看到哪行赚钱就上哪行。>
之前有些人这么做了,虽然把地区的经济搞好了,可产业布局乱七八糟,一开始市场繁荣时,自然做什么赚什么。>
可碰上有优势的其他地方,别人因为地利关系,人力关系,交通关系,价格有优势,就大败亏输。>
这种情况一多,自然被监察院的人看在眼中,消息传到楚歌耳中,一看那些官员胡搞乱搞。>
明明没煤炭的地方,一听烽火煤供不应求,就去其他县城进货,然后拉回来制造后再运出去贩卖。>
这碰上煤矿发达的地区,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楚歌的一句乱弹琴,让下面的人吓破了胆,后来者自然就不敢这么干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治政的官员往往才发现做生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眼光有头脑的人第一时间聘请了民间赚钱的商人当顾问。>
这下好了,虽然大乾如今商贾地位大大提升,可社会才发展几年,在那些年长人心中,还是觉得当官的威风,当官的有底气。>
双方一拍即合,商人做官府顾问,挂个没俸禄或者俸禄稀少的闲职,替治政者指点迷津。>
别说,效果不错。>
或者说此时的大环境,只要不是乱搞,或者完全没有商业意识的人,往往都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以洛阳为中心,京都地区因为人员众多,基本上摈弃了耕地,产业以无污染、噪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