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说的明白,宗弼部虽说已被全歼。>
但完颜昌的东路,完颜宗翰的帅帐,两路援军在江北虎视眈眈。>
即便朝野上下,全部是请杀杨少安的声音,也盖不住圣上心中的胆怯。>
遍观朝臣,无人能如杨少安这般,全歼金贼一部。>
自宋金灭辽,国朝就没有这样的帅才。>
此时杀杨少安?>
那当今圣上只怕是想做第三位北狩的帝王了。>
思忖一番之后,赵鼎点了点头,身在建康的杨少安,确实是不世之才。>
其谋划可能自汴梁始,在黄天荡杀杜充,差不多算是收官之笔了。>
如果没有杜充,或许火焚镇江、劫掠真州财帛的韩世忠,就该成为杨少安的刀下鬼了。>
文臣的青云之梯,除了功业之外,就是一个个作为踏脚石的死鬼了。>
在赵鼎看来,杀杜充,是好过杀韩世忠的。>
大概想明白了杨博的心思,赵鼎也不急着翻看韩世忠的劄子。>
而是拿起一张新的信笺,开始誊写刚刚的书信。>
只是将杨博怒杀杜充一节,加在了书信之中。>
写着写着,赵鼎就‘哈哈’笑了起来,当值不能饮酒。>
有婿如此,当浮一大白。>
御史台,是个消息灵通的地方,政事堂是宰相治下,尤其关注御史台的消息。>
因为只要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就得先罢相以示清白。>
这也是大宋百年以来的老规矩,如今宰相吕颐浩与御史中丞赵鼎,已有不合之兆。>
政事堂这边,相对枢密院对御史台的重视程度,要更高一些。>
有了赵鼎吩咐,一时三刻间,不仅是三省所在的政事堂,就连枢密院那边也得知了杜充被杀的消息。>
小道消息,稍微传播一下,就会慢慢的失真。>
起初传到政事堂的消息,是杨博在黄天荡怒杀杜充。>
可传来传去,就成了杨博在黄天荡亲自操刀,将前宰相杜充给千刀万剐了。>
小道消息在酝酿传播之中,跟赵鼎差不多,不管是政事堂的宰执,还是枢密院的执政。>
都没有急着去御史台验证消息的真伪,不管小道消息传成了什么鬼样子。>
小朝廷的众执政知道,杜充被杨博所杀,这个消息是确定且真实的。>
不用等消息确认,各处的书信,就像雪片一样发了出去。>
跟赵鼎看杨博一样,各处的官员都有各自的出发点。>
赵鼎是老泰山看女婿,虽说有不济的地方,但更多的看的还是杨博的好处。>
至于其他人,有的为了扬名,有的为了利益,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结果虽说不同,但除了赵鼎之外,多半人发出去的消息,还是对杨博进行了口诛笔伐。>
刑不上大夫是底线。>
不管杜充是不是该死,杀不杀却不是杨博可以做主的。>
今日杨博可以杀杜充,明日会不会杀张浚、吕颐浩这些执政呢?>
即便是前宰相,即便是降金的宰相,杜充也不是杨博杨少安一个小儒可以随便杀的。>
杜充之死,触及了许多文臣士大夫的底线。>
杨博身世,早在作诗骂人的时候,就被朝臣们得知。>
想要治罪杨少安,就要针对远在八闽的杨时,读书人做事,还是讲究一个斩草除根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