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我从未碰过。”>
提醒了一下李易安不可说虎狼之词。>
杨博又扫了一眼分船渡江的女书史。>
也是为了安全,这大江之上的背刺,可没地方浪。>
“恨不相逢未嫁时……”>
看着大江轻声呢喃,李易安也不再多言。>
安然过江,踏上松软的江岸,杨博心中的巨石落地。>
“二郎,你随船过江,协助六郎。>
相扑手带一半过去,有喧哗作乱者直接格杀。>
三娘,让长枪甲士带上弓手,拱卫渡口,有擅自离队者,格杀!”>
渡江是流民架构最为松散的时候,容易变生肘腋。>
落地之后,两顿稠粥下肚,也就恢复尽然有序了。>
此时此刻,纪律一定要严肃。>
不然队伍散乱,可能就在一时三刻间。>
安排好这些,杨博依旧着甲肃立在金二的三千精锐面前。>
这个时候,必须做好主心骨。>
第二天,韩太尉依旧言而有信。>
送来了十多船夹杂着炭粒儿的粮食。>
虽说质量一般,但还算是能吃的口粮。>
至于杨夫子这边,自然是失信了。>
说好的一万五千银两,韩太尉不提,杨夫子自然不会奉上。>
韩太尉亲口说过军粮二字。>
没听说军粮还要银子的。>
粮船也被杨夫子的散碎银钱买通。>
干了两天一夜,才在韩太尉的催促之下,乐滋滋的离去。>
十八万人渡江,与杨博的估算有很大的偏差。>
江面太过宽阔,一个白天也就两万人上下可以过江。>
第三天金六郎过江而来,杨夫子这边才轻松下来,主要的物资已经渡过大江。>
剩下的流民不过江就会饿死在两淮地界。>
也就不用金六郎在那边坐镇了。>
杨夫子在大江南岸开始放松,由他搅起的风浪却在小朝廷肆虐。>
因为提领海舟张公裕得力,冲散了金贼小船队。>
在海上浪荡了许久,赵苟爷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行在得以在温州驻跸,而且已经一月有余。>
韩世忠正在跟真州知州、向子忞打嘴上官司。>
韩世忠弹劾向子忞弃城而逃,向子忞状告韩世忠劫夺真州财帛。>
韩世忠这边与行在的交流通畅。>
杨博的上书,也就顺利到了小朝廷。>
东京汴梁是南渡君臣的不可言说之痛。>
杨博从那边拽回十八万人,一下就戳在君臣们的肺腔子上。>
窒息、心酸、惊惧,一时间就涌上了众人心头。>
见了杨博上书,当即有人弹劾杨博弃都城而逃。>
可算来算去,君臣们有些傻眼。>
杨少安这货两朝进士第,竟然还是白身。>
白身没有差遣,还不是开封府直属官员,弹劾自然是弹在空处。>
杨博上书讨官,倒是小事儿。>
两淮附近的州府县官根本派不出去。>
不是告病,就是直接蹽了找不着人。>
就连宰相吕颐浩也是屡次告病,要自己罢相。>
前段时间还弄出‘荧惑犯紫薇’的天象之说,企图再次自己罢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