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战马,自然轻而易举。>
只不过现在消耗的,大多还是个人身上背负的粮食。>
几万人,每人至少三十斤粮食。>
一日三餐饱食,十天差不多是够用的。>
算上扁担挑的粮食,数量还会更多。>
可对于江北的饥民来说,这些粮食就不多了。>
在粮食问题上,杨博做了最坏的打算,或许可以不用喝粥的。>
南渡最初的几天才是关键期。>
沿汴水一线的应天府、归德府、拱州,都不归大宋所有。>
这三城属于敌占区,有没有驻军。>
整个队伍里恐怕没人知道,杨博也是一样。>
据杨博推测大概是没有的,即便有,人数也不会多。>
如果有大批的驻军,早就该攻陷汴梁了。>
大队人马南渡,杨博这边纯粹就是树叶过河。>
浪过去算完,浪不过去算玩完。>
“杨夫子,有何要事相商?”>
虽说在马上居高临下,但上官悟现在还真不敢小看这位杨夫子。>
南渡回去,上官悟是有把握的。>
但能不能继续活着,还得看这位杨夫子。>
如果没有文人做靠山,回去之后,即便不死,结果也不会太好。>
“下马!>
怎么着?>
还想让杨夫子高看你这贼配军一眼?>
许给杨夫子的兵刃、弓弩呢?”>
杨博本就看不上宋军。>
上官悟又拿随军家眷做挡箭牌,杨博就更看不上他了。>
对于官军,弘农杨心里也有天然的优越感。>
两厢作用之下,对于上官悟这个太尉,杨博开口就没什么好话。>
之前作为底层军官的上官悟,还真就吃这一套。>
闻言立刻翻身下马,同时从马鞍上拿下一个织锦布袋。>
“杨夫子,这是咱之前得的一柄古剑。>
弓弩还有二十副,箭只少一点,只有每弩二十支。”>
下马之后,递上得自东京汴梁的一把古剑。>
上官悟也在琢磨着两人之间的称呼。>
自称本太尉,他不敢,本官也一样不敢。>
杨家进士郎是没有官职、差遣在身的。>
杨夫子与咱,就是最合适的称呼了。>
“呦……不错,还是百炼钢的古汉剑。>
上官太尉,接下来的行止,该如何安排?”>
接过上官悟递上来的剑囊,杨博拔剑看了一下。>
应该也是大内所藏的宝剑。>
古董级别的八面汉剑,跟那把唐大刀差不多,应该也是当初官造的精品。>
赞了一声宝剑,这个真是符合杨夫子的身份。>
下一句,杨博问了上官悟以后的行止。>
这可就关系他以后得前程了。>
“还是要靠杨夫子照拂!”>
出了刘家寺大寨,上官悟也一直在思忖这事。>
白身的进士郎,显然不足以护他周全。>
可如何让进士郎不做白身,他一个武职,也没办法给文人封官。>
做个参军、司马,那位置可就对调了。>
以他上官悟的资历,还达不到弃城之后无人问责的程度。>
“我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