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北方人都是光说不练。>
好多人都是嘴上说特凶,说咱冲上去干什么事儿,天花乱坠的,但心里却想算了,我得在最后一个。>
所以北方人永远是说了等于白说,没有实际行动。>
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个笑话就是针对北方人这一特征的。>
说有几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同桌吃饭。>
北方人其中有一个说,最近有个什么样的好机会能挣钱。>
在座的北方人都说好,回应都是“你只要挑头,我们就跟着。”>
唯有南方人只默默赔笑听着,不做任何评价。>
结果所有北方人,包括最先提起的那位,都没什么实际行动,就当没这回事儿了。>
反倒只有南方人真的尝试了一下,后来还真就挣着钱了。>
最逗的是,当南方人出钱请客,在酒席上感谢那个给他出主意的北方人的时候。>
此人不但出乎意料的惊奇,而且还因此落了不少埋怨。>
其他的北方人居然一起责怪他。>
“哎呦,有这么好的事儿,你怎么光告诉他了,没跟我们说啊?”>
瞧瞧吧,这显然以一种揭疮疤的方式把北方人的小丑形象曝光于天下。>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却不能简单的得出南方人就精明务实,北方人就愚蠢虚伪的结论。>
因为这种现象脱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这个笑话的立场也就有失公允。>
虽然很可能这件事是真实的,但要真的站在双方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看待,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
别的不说,先得重申下时代特殊性,这是九十年代啊。>
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呢?>
铁饭碗还在,而且北方人大多数都很享受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
南方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最先走出家乡,选择外出做生意的人比北方多得多。>
另外还得多注意一个细节,笑话里,这一席人大多数可都是北方人,只有一个南方人。>
为什么会这样?>
是不是最大的可能性,这饭局是北方的城市摆的。>
那南方人异地求存,才请客来巴结一些人?>
那要拿两个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职业的群体,甚至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来做这样的比较,是不是一种不公平呢?>
比方说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像这样一个能干不能说的南方人,在国营单位能混得开吗?>
反过来几个北方人,是不是那种压根缺乏经济意识的人呢?骨子里就没怎么看重经商的人呢?>
这么一想,或许也就解释了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北方官僚多,南方商人多。>
所以这本质上,还是一个“夏虫不可语冰”的问题。>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要求造就了不同人的生活准则和生活能力。>
说白了,别看同样都是乌龟,但海龟非要嘲笑陆龟不会游泳,其实没什么意义。>
至于对宁卫民个人来说,他既然是个有幸得到了超越时代见识,能够俯览人生和时间的人。那么通过身边发生的事儿,看待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清晰。>
他就发现自己的身边处处充斥着这个道理的现实例子。>
最直接的,像皮尔卡顿投资团的这些高管们,就真没几个人能记得帮他兑换日元的。>
别看喝酒时,都答应得痛快着呢。>
可除了齐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