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虽然季节只是初夏,但对于身在日本的宁卫民来说,这段时间却宛如进入了多事之秋。>
首先是这个月,由中日合拍,旨在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电影《敦煌》在日公映。>
这部由德间书店以“大映”公司名义投拍的电影,是根据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改编的巨作。>
总投资达到了日本影史上史无前例的四十五亿日元,按此时的汇率计算约相当于数亿人民币。>
为此,中日两国的工作人员历时数年,专门在华夏的敦煌建立了一座占地1.27万平方米,仿宋沙洲城的古城。>
如此巨大的投资,只能说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才能出现的奇迹。>
不过电影拍出来大场面确实很震撼,电影票房也很惊人,单周票房就高达二十多亿円。>
这个数据完全碾压任何一部日本出品的电影,就连投资高达二十亿円的《摘金奇缘》也远远不如,注定是今年的票房冠军了。>
于是宁卫民和松本庆子一方的势头就遭遇了遏制。>
他们的《摘金奇缘》剧组,刚刚因为戛纳获奖再度带起来的有关热度,不凑巧的被取代了,热度迅速消融。>
就连当下的华人之光——本年度刚刚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尊龙,和风头正盛已经准备和美空云雀同台演出邓丽君,他们都没能给《摘金奇缘》的热度吊吊命。>
还有上一周宁卫民刚刚拿到松竹院线上映的《中华英雄》,原本还不错的票房势头也受到了影响。>
不算是一落千丈吧,但有望达到七亿円票房的预计目标应该是实现不了了,顶多摸着六亿円的边儿。>
这样的话,按照宁卫民一千万港币的买片成本,和四六分成的比例,他也就能赚个三千万日元而已。>
这点收益还真是有点鸡肋,只能寄希望于录像带市场找补点利润了。>
总之,现在的日本,举国都陷入了一场敦煌热中。>
这个夏季,日本映画界所有的光芒注定都是属于德间书店和“大映公司”的。>
日本“五大”中除了拥有院线的东宝和松竹还能沾沾光之外,其他的两家东映和日活就只能馋兮兮的看着。>
要说宁卫民脑子还不算慢,见日本“敦煌热”兴起,他一下子就想起去年国内刚上映的一部同样充满西域风情的电影来。>
这是一部由港城嘉民娱乐有限公司和华夏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动作片。>
是继《木棉袈裟》后徐小明在内地拍的第二部电影,名叫《海市蜃楼》。>
这部电影取材于卫斯理系列小说之《虚像》,故事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
本片取景十分讲究,导演徐小明花血本深入的河谷和沙漠,拍出了丝路遗迹,在当时的观众眼中只是画面就值回票价。>
即便以宁卫民这个穿越者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也相当出色。>
那是要特效有特效,要动作有动作,要场面有场面,要情节有情节,要人性有人性,兼具探险寻宝角、逐竞赛各种丰富元素,更难得的拍出了西域风情和西片气魄,属于华语片里极为少见的优秀电影,都很难给其归类。>
而且也正因为这部电影,我们的国人不但被科普了关于“海市蜃楼”现象的光学原理知识,也真正记住了另一个功夫片演员——于荣光。>
所以宁卫民立刻想到,为什么不把这部电影给弄到日本来公映呢。>
要是顺利的话,正好趁着《敦煌》这部电影的热度,把咱们国产片在日本也卖个好价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