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勺大号张铭武,是1918年生人,这些情况宁卫民是知道的。>
而且张大勺的师承肯定与真正的清宫御厨有很深的渊源,否则不可能对于宫廷菜了解内情到了这么透彻的地步,这个宁卫民也能猜到。>
但宁卫民是绝对没想到,张大勺的整个的家族居然祖祖辈辈都是为了清皇室扛长活的。>
敢情据康术德说啊,从乾隆三十年起,张大勺的祖上就因厨艺精湛,从南方老家被带进了京城,当起了御前“他坦”。>
而此后张家人就一直端着这个皇帝赏赐的金饭碗,再没有回过老家,成了地地道道的京城人。>
只是有一样,同业相轻,而且哪儿还都有小集团,这金饭碗并不好端。>
宫廷厨师以山东人为主,可张家却是地道的南方人,擅长南方风味儿菜。>
虽然从民间被宣调进了清宫御膳房是一步登天,可也是单打独斗。>
既没有上峰照应,也没有同乡扶持,深受同僚所忌,那还不生是非矛盾吗?>
偏偏张家祖传的脾性,比北方人还直率,还执拗。>
属于杜月笙所说的第二等人。>
有本事脾气也臭,只会直中取,不懂曲中求。>
所以别看张家祖宗有乾隆的欣赏,却不会搞人际关系,几乎把同僚都给得罪光了。>
也仅仅是风光了一代,自乾隆这位“伯乐”一死,换了崇尚节俭的嘉庆当主子爷,张家的境遇就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于是从此,四面八方的排挤接踵而来啊。>
你手艺再好,架不住人家合起伙儿来给你使坏,四处转着圈儿的调用你,一点而不给你露脸的机会啊。>
想走?>
想走也不行。>
你想带着赏银回老家过好日子去啊?>
哪儿能让你如意!>
要不把你折腾一个四爪朝天,不把你给折腾穷了,你就不知道宫里的厉害。>
就这样,嘉庆、道光、咸丰,这三朝下来,张家几代人几乎把御膳房四十八处都干遍了。>
哪儿忙和去哪儿,哪儿苦去哪儿,却屁都没捞着。>
别说升官、分润赏银、把宫里食材外卖这些美事儿了。>
为了应付上峰挑错处,家业都快散光了。>
那委屈实在受大了。>
不过话也得两说着,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
就因为张家几代人跟驴似的转着圈儿的变相服苦役,无论外膳房还是内膳房都干过。>
什么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点心局、野意局、膳房库、酒醋局都司过差。>
什么阿哥、后妃、侍卫、宫女、太监的饭食都操持过。>
所以张家人几乎把宫里上上下下的饮食都琢磨透了,也琢磨遍了。>
上至八珍席,下至苏拉酱,什么南菜、北菜、满席、汉席、满蒙烧烤,那是无不精通啊。>
几代人光记录下的内膳房、外膳房的菜单就够三大本儿的。>
说白了,要以了解宫里饮食状况而论,张家人才够格当光禄寺的署正,御膳房膳正。>
御厨们更别说了,要比做菜,那都该回家抱孩子去。>
所以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就那么一次,就因为西太后饮食不调,迁怒下人。>
膳正实在被逼得没辙了,恨不得上吊,也就想起“张大勺”的祖父来了。>
无需说,这对张家人来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