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 > 军史小说 > 大明元辅 > 第009章 安阳之行(二)

第009章 安阳之行(二)(2/2)

上一页大明元辅章节列表下一章
有声小说,我读书在线收听!


歙县或帅嘉谟最核心的质疑,在于两项税赋的数字不符。

歙县“夏税生丝”补麦九千七百石,折生绢只有四千多匹;而每年歙县却要交纳“人丁丝绢”八千七百八十匹。多交的四千匹,必定是本该其他五县累赘。

关于这个质疑,休宁知县给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他创造,在乙巳更制中,行中书省除了查获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之外,还在其下辖的登瀛、明德两乡,重新清查出一部分抛荒的桑园地步,加上抄没程辉祥、叶忠两个大地主的地步。这些土地,都重新丈量造册,然后重新盘算征税。

亏欠夏麦、抛荒桑园地步、抄没地步,这三项加在一起,歙县新增的赋税一共是生丝一万零九百七十四斤又三两。每二十四两生丝,折绢一匹,所以总数正好是八千七百七十九匹整,与“人丁丝绢”数字相符,所以这就是歙县的税。

在洪武十年、二十四年、永乐十年、成化十八年,对这笔赋税的数额都有调剂。到了弘治十四年,朝廷把生丝折绢的比率,从二十四两调剂到了二十两,但定额八千七百七十九匹,却没有修正过。

这还只是休宁县令的第一招,他的第二招,指向物产。

由于帅嘉谟之前曾提出,歙县明明不产丝,为什么要以生丝为赋税折色呢?

休宁县令考核了一下,创造歙县下辖的登瀛、明德、仁礼、永丰、孝悌、滚绣、下乡几个乡里,本来是有桑园的,而其他五县则从来没有过。显然,固然歙县现在不产生丝,但不代表以前也不产——生丝曾经是歙县的特产土贡。

也就是说,这是物产变迁所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但那还是你们歙县自己的问题,不能推辞给别人。

至于说《府志》上为何没提歙县蓝本有桑这件事?休宁县令认为很简略,由于歙县本就是徽州府的治所所在,《徽州府志》是歙县籍的官员带头修的,他们当然得掺私货啊!

休宁县的第三招,则对准了帅嘉谟抱住不放的《大明会典》。

为什么在《大明会典》的记载里,只写“人丁丝绢”征于徽州府,没写征于歙县?休宁县的解释非常简略,就三个字——没必要。

会典是从布政使这一级进行记载,没有必要记载到县这么具体。更何况每一府都有自己的情况,拿外府的例子来质疑本府,实属荒谬。

休宁县的答复,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五县回击中最锋利的一个。这三招下来,拳拳到肉,招招见血,就算是帅嘉谟已经到案,与他当面争辩,恐怕也会非常棘手。

相比之下,同一天交作业的祁门县,申文就写得毫无意义,无非须生常谈加哭穷而已。不过这也是没措施,由于祁门知县正好开缺,申文是由县丞代理答复,该县丞是个老举人出身,果然还是比不上进士老爷的程度。

前面已经珠玉在前,黟县知县就显得轻松多了。在申文里,他心不在焉地重复了一遍前几位知县的意见,然后说了句略带萌感的风凉话:“歙县那么大,就算减了丝绢税,也不过是大江之上往掉一条船而已;我们黟县现在穷得只差当掉裤衩,再加哪怕一点点赋税,那就和久病之人吃了乌头一样,当场就要逝世了啊!”

高务实把这些情况说给帅嘉谟一听,帅嘉谟就急了。

他先对高务实这一路的照顾表现感谢,然后恳求提前南下回徽州,跟五县好好论战一场。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大明元辅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