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 > 军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二十二章 若再有战祸边衅,朕必永清草原大漠

第四百二十二章 若再有战祸边衅,朕必永清草原大漠(3/4)

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我读书在线收听!
他该到兵部来!你江陵公一开口,就把他弄到吏部去算怎么回事!”

“说什么胡话,什么死呀活的。”万士和虚啐了一口,这谭纶说话就是怪,哪有咒自己去世的。

谭纶甚至把兵部尚书继任人的主意打到过凌云翼身上,大明兵部尚书是要能骑马的人,这是嘉靖年间定下的规矩,操阅军马时,不得乘轿,得骑马进行,京营兵强马壮,总督这等强军军务,那必然要有点本事,京营里李如松这样的人,并不少。

万历元年起,梁梦龙就是兵部左侍郎,到了万历六年,加兵部尚书称部堂,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有一子恩荫为锦衣卫世袭百户,而不是恩荫国子监,这就是奔着兵部尚书培养的。

结果现在,张居正要让梁梦龙回京做吏部尚书,这完全打乱了谭纶的安排。

“大司马啊,梁梦龙可是我张居正门下,怎么就成了你的人了,我怎么不能安排了?”张居正笑容满面的说道:“哎呀,兵部尚书的位置,大司马再找找,现在吏部缺员。”

“找?哪里找?!”谭纶叹了口气,浙党里真的找不出来兵部尚书合适的人选,沈一贯?余有丁?连马都不会骑,真的不合适。

王崇古侧着身子对着谭纶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个人选,麓台书院的院正刘应节,是个不错的人选。”

谭纶叹了口气,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刘应节是山东潍县人,和张居正是同榜,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万历四年云南参政罗汝芳回京述职,刘应节和罗汝芳在城外聚众讲学,违背了张居正整饬学政禁止聚众讲学的禁令,在言官的弹劾下,致仕归乡创办了麓台书院。

聚众讲学的是罗汝芳,刘应节多少有点躺枪了,出事后,刘应节也找过张居正,但最终未能获得庇佑,彼时是张居正整饬学政的关键时刻,刘应节的同窗之谊和国策之间,张居正选择了国策。

谭纶如果举荐刘应节的话,那刘应节就该算作是浙党人物了。

刘应节不如梁梦龙,主要就是政治信仰不坚定,他参与到了聚众讲学,还创办了麓台书院。

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蓟门是京师的北大门,蓟门在京师就在,这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现在大宁卫、全宁卫在手的大明,蓟门已经退居第四道防线,但蓟门防务,仍然兹事体大。

刘应节在万历元年是兵部右侍郎,如果不是罗汝芳案,刘应节现在至少也是左侍郎,成为尚书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张居正思考了片刻说道:“王次辅以为呢?”

“我没什么意见。”王崇古对吏部尚书有点兴趣,但不是很多。

杨博本为吏部尚书,当初刺王杀驾案后,杨博致仕,将吏部尚书的位置让给了张翰,张居正为首辅兼掌,吏部从此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已然臣操心的事儿。”

“先生就在浮票上写了四个字,人心所向。”

三娘子借钱买棉服,用的是她购买的船舶票证做抵押,大约有十五万银的样子,她也不是白嫖皇帝的银子和棉服,而布延和土蛮汗就没什么抵押物了,土蛮汗答应今年借了钱,明年入京朝贡。

虽然土蛮汗没明说,但虏王亲自入京朝贡,那必然是回不去的,大概会跟琉球国王尚久、倭国国王足利义昭为邻。

“那就给一点吧,人心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获得。”朱翊钧拿回了奏疏,朱批曰:调拨十二万件棉服、四万棉被、三万棉鞋、两万棉帽,助边民过严冬。

棉服朱翊钧有的是,松江孙氏就是干这个起家的,这批棉服朱翊钧本来打算等京营北伐时候,用于过冬所用。

这是一笔买卖,不是赏赐,土蛮汗要用自己付款,而三娘子也决计不可能赖账,大明有实力催收就是了。

“下章礼部,告诉忠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