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躲开了李如海。等赵军到家,发现所有人都在门口等着自己呢。>
还是解臣开车,王美兰和金小梅坐副驾驶,赵军和李宝玉坐后车箱。>
汽车离家,一路出了永安屯,准备沿公路而行,直奔岭南。>
可就在汽车开出屯口以后,一棵大柳树后闪出李如海的身影,这小子长出口气,道:“好几天没跟那帮婶子、大娘唠嗑了,我都不知道屯子都啥新鲜事儿。”>
周淑娟走的那天,李如海犯了点错误,遭到了李大勇和金小梅的男女混双。但这孩子意志坚韧、忍辱负重,终于把所有人都熬走了。>
看着汽车消失在视线尽头,李如海甩着书包,蹦蹦跶跶地回了屯子,一路直奔磨坊。>
这孩子啥都懂啊!>
他知道这大清早的,小卖店门口肯定没人,但磨坊那儿准有。准确的说,是磨坊旁边那家摊大煎饼的。>
这都九月末了,各家地里多多少少都有活,家里老爷们上班,田间地头的农活就由妇女们顶上。>
她们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地里吃,但是她们不带饭菜,一般都是带两张大煎饼。>
东北的煎饼,这年头都是纯玉米面摊的。但这摊煎饼的面,有讲究,得是半生、半熟。>
在磨面前,要把一半的苞米粒烀熟,跟另一半生的苞米粒一起磨面。>
然后调和面糊,摊成煎饼。>
而东北这边的煎饼,还不是煎饼果子。东北人把煎饼当成饼一样,有条件的卷菜,没有条件的卷大葱。>
要是下地干活、出门赶路,没钱去买炉果、光头饼之类的,就可以带两张大煎饼。因为煎饼,除非是冬天,否则吃的时候都不用热,而且口感、味道都不受影响。>
所以,在临下地干活前,大多数的妇女都会聚集在摊煎饼这家,买两张煎饼,然后一起下地干活。>
李如海来的时候,摊煎饼这家屋里屋外聚了不少人,他们仨一帮、俩一伙的唠着嗑,等着要一起下地的同伴,或是等着买煎饼。>
李如海挤进屋的时候,几个老娘们儿正在屋里嚼煎饼呢。>
这大煎饼刚摊出来的时候,热乎酥脆,最是好吃。但一碰就碎,只有在被顾客带走的时候,摊主会往煎饼上掸水,掸过水的煎饼变软,才可以折叠打包带走。>
所有人都喜欢吃刚摊好的煎饼,但这只能守着摊子吃。所以,几个妇女合伙凑钱,买了一张刚摊好,不掸水的煎饼,掰成大块,几个人当零食嚼,一咬稀酥、稀碎,还带着香甜的玉米气味。>
看到李如海进来,老齐大婶眼睛一亮,喜道:“如海,快来,吃煎饼了!”>
李如海乐颠地过去,从那半张的煎饼上掰下一块就往嘴里塞。>
这时候,摊煎饼的老板娘见是李如海,笑着问道:“如海,今天咋没上学呢?”>
李如海一边掰着煎饼吃,一边答道:“今天我妈她们上岭南了,不领我去,还让我上学,我才不干呢。”>
“你妈又上岭南了?”齐大婶问道:“又跟谁去的呀?”>
“还能跟谁呀?”旁边有人插话道:“都不用问,肯定跟赵军他妈。”>
“是呗,赵军他家来个小子,他们天天开车出去。”>
“哎呀!”人群中有人叹气,说:“你说这人呐,要有有命儿,啥也不用愁。你瞅那二咕咚两口子,摊上这么个好儿子。”>
“可不咋的。”旁边有人随声附和道:“你说二咕咚跟他爹,打那么多年猎,他们也没发家,他家赵军这才上几天山呐,就出息成这样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