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宁卫民提出自己的诉求——希望三年内,由自己全权代理张嫱一切的商演和专辑录制。>
张嫱妈妈毫不犹豫签约了,哪怕条款中还附加了防止违约的惩罚性条款。>
专门写明,不经过宁卫民的允许,张嫱母女不能答应任何人在音乐方面的合作要求。>
不为别的,任谁也不会想到张嫱出道既巅峰啊。>
要按常理来讲,十八岁的张嫱一旦出人头地,怎么看,星途也不会只有短短的三年。>
就这样,电音女王的合同到了宁卫民的手。>
他轻而易举,拿下了早已经历史证明过的,张嫱最有商业价值的三年青春。>
再之后,当然就是开始实施实质性的造星工作了。>
一方面宁卫民利用职权,老实不客气先抽调了一个郑铭铭派来给模特服务的港城化妆师。>
去为张嫱的舞台造型定妆,定穿戴风格,教她怎么穿衣打扮。>
同时还安排张嫱和崔健的七合板乐队熟悉,一起排练,让张嫱选歌,练歌,熟悉舞台环境。>
另一方面,宁卫民马不停蹄的联系出版社的熟人,找音像出版社的关系,联系录音棚,为出专辑做准备工作。>
还别说,原本宁卫民有点担心的“准生证”这一关,居然比他想象中要容易多了。>
一直和他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美术》杂志社帮忙牵线搭桥,介绍他认识了华夏唱片公司京城分公司的总经理冯朝年。>
很快,对方就给了他令人高兴的回复,同意他个人出资为张嫱录制个人音乐专辑。>
而且录音棚,人家也可以帮他联系,费用还有优惠。>
不得不说,宁卫民是既沾了皮尔卡顿公司股东的光,也赶上好时候了。>
敢情自1979年,国家批准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开始发行本土制造的盒带,共和国的音像出版行业就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仅当年太平洋公司就靠几盘民歌和美声的磁带收获了近千万的利润。>
随后的四年里,内地便相继成立了三百多家音像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去追求利润。>
结果庞大的内地市场不但容纳下了这么多音像出版社,而且还一直保持着渴求不足的状况。>
不用说,这是个新兴产业,钱还好赚,所以音像出版社的管理模式就很松散。>
通常情况下,音像出版公司都是自己去联系当红的歌手。>
只要彼此商定好,就可以出专辑,并且大多都是翻唱。>
也有演出团体为力捧自己麾下的主要演员,主动和出版社联系合作的。>
总之,这年头要想出盘磁带,本身就比出书容易。>
只要歌手有点名气,基本上是和音像出版社一拍即合的事儿。>
演出团体即便要捧新人,如果肯自己出资,自负盈亏也不难。>
难得倒是怎么保证有足够的歌曲专辑供应给市场,目前三百多家影像出版社最头疼的事,就是当红歌手已经录得差不多了,都在自己寻找合适的新人,并且紧盯电视屏幕和各大晚会。>
所以宁卫民这样,要个人出资捧张嫱,而且一发行就定下二百万发行量的,虽然还属于绝无仅有的个例,可运作模式却已经成熟了。>
音像出版社的合同样板都是现成的,只要宁卫民把管理费交了,再给三成预付款,这事就能启动。>
其实作为音像公司一方的负责人,冯朝年只是好奇宁卫民怎么保证资金的供给。>
毕竟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