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了这其中的滋味。>
因为她所到之处,但凡见其为东方人模样,长毛洋人便总要问她。>
“日本人?还是新加坡人?”一旦答“!”。>
对方还会锲而不舍地继续猜,“那是从港城来的吗?哈哈……从宝岛来……”>
“!!”,>
对方顿时大惊失色“怎么可能?你的国家不是非常贫穷,文明素质不高吗?你怎么可能来自华夏内地?”>
更让米晓冉伤心和感到无力的,是看人下菜碟儿哪儿都如是。>
这种情况即使是在赵家也是一样。>
就因为米晓冉的家里没有任何给予她经济帮助的可能,永远需要赵家反哺。>
而大嫂林玉珍的娘家是搞塑料玩具的小老板。>
米晓冉哪怕再拼命去讨公婆的喜欢,也比不了大嫂的地位。>
像家里每逢重要的事儿,公婆都只会跟长媳商量,米晓冉连知情都没份。>
甚至就连家里的佣人也只把林玉珍当成说话算的主家。>
米晓冉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个走了运,嫁进赵家的大陆妹而已。>
佣人们表面的客气下,内心的敷衍和轻视都是掩盖不住的,时时会流露出来。>
所以米晓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等,什么也干不了的干等,等着拿到合法的身份。>
只有到那时,她这些叫人头疼的处境,才会迎刃而解,一切都可以重新打鼓另开张。>
可惜她又算错了。>
很快,身份是拿到了,她也去考下了驾照,公婆甚至给她买了一辆旧的二手车。>
但这个时候公婆又催促她和赵汉宇要孩子了。>
认为她上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如今后就在家帮大嫂管管家事,专心相夫教子。>
这才是真正让米晓冉恐惧的地方。>
她可不想千里迢迢来美国,就安心做一个不拿钱的保姆,给赵家生许多的孩子。>
今后自己一切自由皆无,一举一动都要看赵家人的眼色。>
更大的危险还在几年之后,女人都会老的,不老男人也会腻烦的。>
一旦失去赵汉宇的感情,她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资本可以追求幸福。>
可她白吃白喝白拿白用人家的,又有什么权力去反对呢?>
于是只能是先答应下来微笑敷衍着,慢慢等待改变生活状态的机会。>
为此,她心里难以避免的产生了一种自己作价把自己给卖了,退无可退的哀伤。>
在1982年最后的三个月里,她在赵家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乐趣,好像这里是一个陌生的星球。>
她特别想家,渴望回到京城家中那安全、温暖的小床上。>
而此时,她来美国才三个月的时间。>
她非常清楚,摆在她面前的可不是几个月,几年来计算的时间。>
于是她害怕了——面对着残忍的距离,和比距离更残忍的时间。>
总算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语言水平有了些长进,交往的朋友也多了。>
这让米晓冉在美国的生活方便了一些,也习惯了一些,但思乡之苦却丝毫不见好转。>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她收看三大台的早晨新闻和晚间新闻,却只看到两条有关祖国大陆的消息。>
而她所思念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爱抚,朋友们的友情,而是整个文化——与她有关的一切。文化上的隔绝远远超出语言上的障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