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话啊——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既然任何制度都是靠人来制定和执行的,那变通一下,找个空子钻一钻就好了嘛。>
确实,按照相关规定,作为服装生产企业,库存积压产品只能按五折发卖。>
可同时,对于产品因为意外而破损,企业在处理程序上却有着充分的自主权。>
这就是说,只要红联厂领导首肯,愿意签个字,把一部分产品认定为意外损耗。>
然后打个报告,走个程序,就可以彻底销账了。>
即便是这批产品变得一钱不值,也没人会真正为此负责。>
这点经济损失对接外单的红联厂根本不算什么。>
用企业接外贸订单的利润背下来就可以了。>
说白了,其实这就是一场文字游戏。>
跟宁卫民在斋宫一开始用优惠的噱头、搭售的方式,来卖工艺品,道理是一样的。>
总价不变,只要在项目上和数量上做点花头就好了。>
这一项多报点,那一项少报点,最后一平均分摊,价钱也就下来了。>
还有瑕疵品呢,价格能低至三折二折,但这又是另一说儿了。>
这就是宁卫民最终以低得不像话的均价吞了全部的库存品和瑕疵品的真正原因。>
不能不说这法子简直太顺理成章了!>
不是闹耗子了吗?>
那报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儿啊。>
再说了,库里搁置的时间久了,也难免潮了、霉了、糟了,这都是可能的。>
反正库存衣服,究竟是不是达到破损标准,还不是厂里一句话的事儿嘛。>
这样的内外达成共识的交易,根本不会有什么人去质疑或去责问。>
要不怎么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呢?>
只要账面上过的去就行啦!>
不过说起来,这笔意外的大生意能够谈成,最让宁卫民感到欣喜和痛快的。>
其实倒不是红联厂非常顺利就认可了他出的主意,同意就这么办了。>
而是在于双方商量价钱的时候,红联厂一方简直大方的要命,痛快的惊人啊。>
要知道,如果正常的情况下,其实数额越大的单子,价格谈判就越难。>
这是宁卫民在前世得出来的经验。>
就拿他的老本行来说。如果真的有一批几十万邮品的大订单。>
客户肯定会不遗余力的选择供货商,然后往下划价。>
极端的时候,甚至这种谈判都不是用元作为单位的。>
而是用角,用分作为单价谈判的单位。>
这绝不是什么抠门或是小气,而是因为往往一毛钱的价差,就意味着总额成千上万的差别。>
那么毫无疑问,对其他行业来说,也都是一样的商业道理。>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因为总量大,总价高,大单的价格谈判注定会分外的惨烈,>
可宁卫民是真没想到啊,在这年头,他和国企打交道居然不是这样的。>
红联厂的王副厂长,似乎非常着急解决问题,不耐烦数字上的麻烦。>
他为了省事,只求交差,居然完全违背了商业规律,在这样的大单谈判上是反着来的。>
不但根本没划价,对宁卫民的诉求满应满许。>
甚至他最后大笔一挥,还零头全抹,竟然主动又来个折上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