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s;“李肆……据说年方弱冠,在英德和李朱绶沉瀣一气,为祸乡里,有‘李半县’之称。”
肇庆总督府,赵弘灿的幕首师爷如此答着东主的疑问。
“李半县?何止!他能纠合湖南江西米商一同动作,整条北江就如他家的内河,简直就该叫李北江!”
赵弘灿心绪复杂,感觉自己就像是眼见要摔下悬崖,那为祸之人忽然又把他拉了回来,跟他说这是个玩笑。
“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东主,湖南江西那边,背后原本有个春晖堂在搞鬼,之前韶镇韶府在太平关囤米,也都是他们撮合而为。而这李肆,跟着李朱绶在英德另有一番势力,两边……”
幕首说到这里,对这种棋局再熟悉不过的赵弘灿明白了。
“他们两家争了起来,结果李肆这边抢在了前面,逼得韶州那边不得不跟上,咱们这真是……”
赵弘灿抹了一把汗。
“这真是二狗相争,便宜了咱们这块肉骨头。”
广州城,知府衙门后堂,满丕和广州知府叶旉几乎都瘫在了大椅上。
“算上后面还能到的,估摸着能有二十万石,广州米价,怎么也得下到一两去了。”
满丕吐着长气。
“这一批米到,城里那些还在捂着米的铺子就挂出了二十文一斤的价,已比前曰降了三成,算算速度,到一石一两也就是三五天的事。”
叶旉更像是魂魄终于召了回来一般。
沉默片刻,满丕眼珠子转了起来,这时候叶旉也是恭谨地朝满丕拱:“宪台,你看下官这本章该如何写法?”
肇庆总督府,赵弘灿也在问自己的幕首:“这奏折,我该怎么写?”
幕首沉吟片刻,举起了拳头:“广东一地这米价风波,不上奏是不行的。东主自湖广江西调米济粤,化解了此事,这是奏折的骨架。”
赵弘灿连连点头,这一点可是绝不能落下的。
“但具体的事功,东主还是得酬报这几人,否则牵动了他们背后的关系,当东主贪功太过,那就得不偿失了。”
幕首竖起了大拇指:“李朱绶带着白道隆出面,这才让李肆的北江船行得以成行。前二人,特别是李朱绶,前番借萨尔泰家人一事出尽风头,把握时的能耐,悍然出的胆量,还真是号人物,京中还有大人对他青眼有加。此番再建奇功,东主你不写透了他的功劳,万岁爷那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接着食指竖起:“白道隆,估摸着也就是搭着李朱绶的船而已,他本是武职,虽有护粮之功,可也算插政事,不宜多提,带上一即可。”
最后竖起的是中指:“李肆,无功名无官身,此番也是以北江船行之名行事,褒其‘义商’,由总督衙门颁赐牌匾,再请户部赏个县丞品级,已算是酬了他的功。认真说起来……他控大小江船上百。此番集米,他也该投进了不少银子。湖南米过来,算上运费也不过一石七八钱,就算广东米价最后降到一两,论均价,他也能赚上一倍。”
赵弘灿有了思量:“以弱冠之年,就能控北江一路,握上百江船,隐隐有之前张元隆的气色了。”
幕首呵呵笑了:“若李肆是张元隆,东主莫不成想做噶礼?”
赵弘灿一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