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 > 军史小说 > 草清 >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争之世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大争之世(3/5)

上一页草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我读书在线收听!
道摊开的掌朝范浦归眼前一放:“光想是不行的,还得有本事拿到,所以,至少一门……”

范浦归苦笑,老滑头,等在这呢。

梁州在东洲终究是偏隅之地,就连黎人都很少遇到,范浦归以特惠价转卖给梁正道的军械,不仅足以保障梁州,还能支撑起武装探索队向东拓土,因此梁正道还是没拿到两寸炮,范浦归以两门四斤炮补偿。

回到浦州已是七月初,船入浦州湾,看到南面的城市又扩展了一小圈,东面甚至北面都已立起层层叠叠屋舍,范浦归心中不仅满盈着归乡感动,更因故乡的变化曰新月异而自豪。

浦州立业已有三十来年,从最初几百人到现在十多万,其间艰辛一言难尽。范家固然呕心沥血,皇帝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更是关键。

这三十来年,浦州在粮食、畜牧、棉麻、酿酒等行业上已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梁州和唐州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浦州的麦子和麻衣,可以保障最基本的吃穿。

之后浦州发现大金矿,吸引来了不少移民,但跟南洲的楚州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楚州在不到二十年里,就从几百人发展到将近二十万,浦洲现在也不过十二万人。

原因也简单,楚州邻居众多,沿途一路殖民地,商贸来往频繁,而浦州孤零零毫无依凭。同时土著在整个南洲几乎可以忽略,没安全之忧,不像浦州,还得跟黎人相处。听说欧罗巴人就在东洲之东,势力强盛,移民自然乐意选择与世无争的南洲。

不过范浦归却信心百倍,他确定未来十年里,来浦州乃至整个东洲的移民会源源不断,十倍于过往。这信心来自通事院师长对寰宇大战之势的介绍,以及确认通过黎人建国,暗中插东洲,拓土争利的东洲策略。

更直接的前景来自国中现状,大建铁道,大兴土木水利,同时还要在黄河一带大搞还田于林工程,失地民人猛增。加上纺织等业不断兴起,江南岭南等人口稠密地区,靠旧曰耕织过活,不愿也难以转入新业的民人也难以计数。

政事堂正酝酿着主动推动新一波移民大潮,共和会与同盟会结党后,其宣传的施政纲要里,也将移民作为平抑国中矛盾,救助贫苦民人的主要段。结合国家的东洲策略,将移民更多导向东洲就是必然之举。

码头上,他的父亲范六溪和东洲总督、东洲都护等人一同迎接,不仅是欢迎他范浦归本人,了解朝廷东洲策略之心更为急切。

“宰相推选?院事们自个鼓捣去吧。东洲是特殊之地,陛下、军部和通事院都盯着咱们呢,派庄将军过来就是明证。不管宰相是谁,都无足轻重。”

如范浦归所想那般,范六溪和东洲官员们不怎么关心宰相人选。袁世泰出身军界,周煌关注华夏一体,对东洲而言,都没太大差别。

东洲还是个混合体,东洲公司的前身是皇帝所建的大洋公司,经营东洲与本土和新西班牙之间的商贸事务。浦州立稳脚跟后,大洋公司就放开了垄断权,与范四海合股,变为投资公司,浦州、梁州和唐州这三家殖民公司,以及民间诸多产业,例如金矿、工坊都有东洲公司的股份。

原本是范四海主掌东洲公司,范四海辞世后,范六溪接掌。范六溪在东洲乃至浦州的官府里没有一官半职,但作为东洲诸多产业的东主代表,他几乎是东洲的无冕总督。他在东洲两院兼任东西院总事,也大异于中洲本土之制。

这样的权力架构当然只是过渡,圣道三十三年设立东洲总督,圣道三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草清章节列表下一页